星期二, 10月 04, 2011

原鄉土地去了何方--紀錄片【新大洪水】觀後感/蔡政良導演

這是由來自都蘭阿美族導演蔡政良(Futuru)繼「阿美嘻哈」、「從新幾內亞到台北」之後,所拍攝的第三部作品。西元二○○九年莫拉克風災所造成的南部水患,破壞了大多數當地部落,藉此天地異變,帶領觀眾反思一百年以來,台灣島上的統治者、殖民者、管理者,不管它們換過什麼稱呼,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角度,來看待滋養我們的土地。



不要傷害我們的土地,否則他會像女孩子一樣鬧彆扭;而水流永遠會記得回家的路。
--排灣族俗諺

原住民長者可能沒有學過「水土保持」、「行水區」之類的專有名詞,但是他們卻清楚的知道要如何跟朝夕與共的家園相處,一如對待心愛的女孩子。一百年以前,日本帝國挾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優勢,以理蕃、化蕃之名,透過行政手段取得了當時早有族人居住的「蕃地」,同時將廣覆台灣山林的原住民棲息地重新劃分為24萬公頃的居住地(原本有170萬甲),要求居民化零為整,從零星四散的小部落,逐漸收攏成四、五十人合住的中型村莊,並且教導種植水稻、開闢圳渠,這一連串的措施,名曰:開化。

我無法接受一個自詡為高度文明的民族,行事卻驕傲的對土地不屑一顧。在多年後的今天,已經有許多專家學者(包含接受所謂文明教育後的原住民)發現,回首過去殖民者在經濟導向下所做的各種政策,是有多麼不合時宜。就拿以稻榖取代原生作物小米來說,非但不適合山地氣候生長,同時也因灌溉不足,導致必須另外開鑿溝渠引水;然而,這些在陡坡上挖掘出來的渠道,由於地質的脆弱易碎,每當颱風季節來臨時,往往面臨崩塌、重新挖掘一途。

這真的是聰明人會想出來的生存之道嗎?

紀錄片裡還提到瑪家部落是如何面對洪水。瑪家部落位置涵蓋坡度35到45度的山坡地上,在遭逢豪雨連日時,青年就會開始在部落四周挖掘引水道,將大量雨水從邊坡排出,避免超過土地植被的最大涵水量。同時,也會派出「站哨」的村民,待在部落最下方收集水源的山泉水出口,觀察水源是否出現混濁的泥沙,一旦發現異常,立刻通報村民準備撤村。這些文化經驗不需要什麼高學歷、念過大學才懂,而是好幾代人跟著山林學習而來的智慧。

讓人感慨的是,由於漢人重工商的經濟型態侵入原住民的傳統領域,一些山坡地皮也免不了遭殃,年輕人在接受訪問時無奈指出:「有人說原住民在山坡地濫墾濫伐,造成土石流,這種說法是不公平的。雖然這些土地大部分是原住民所有,然而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資金把它拿來開墾,只好承租給有錢的商人。那些商人可能評估土地情況後發現,有60%的地面可以開發,另外有40%因為地勢太陡,不允許墾植;於是他們就向政府申請六成的土地的開發許可,但是私下卻把百分之百的面積統統吃光光,違法開發的部份現時罰金大約六萬~三十萬不等,對他們來說只是九牛一毛……」



我一直相信,人看待土地的態度,會決定土地回報什麼樣的事物給你。如果在你眼裡,土地是金錢,是一塊塊待宰的肥肉,那麼你對於土地就不會帶有絲毫情感,一旦面臨自然業力反撲的時候,當下選擇毫不戀棧的離開,找尋下一個可以讓你宰殺、榨取價值的區域。試問狹小島嶼如台灣,我們有多少塊土地可以經得起這樣的折磨?但是相反的,如果換用另一種有情目光,凝視哺育我們的大地,自當能體會為什麼排灣族長老會說出:「不要傷害我們的土地,否則他會鬧彆扭。」這樣充滿人情味的話語。

影片節錄了救災期間,總統府副秘書長的談話:「總統在台北,百思不解,為什麼就是台東縣大鳥、嘉蘭部落的居民不願意遷村?」

馬英九總統話說的更重:「我們不是要騙你,也不是要害你,那邊(預定建造永久屋地點)沒有刀山油鍋……否則我身為一個總統,心裡感到很不安,(水災)都經過一兩個月了,人家指責我、我沒有話說。」

確實,總統擔心人民在颱風來臨時所遭受到的生命損失,但是他可曾想過--究竟是什麼原因,比自身的生命更重要,讓村民寧可冒著危險,也要回到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上重新建造村落,好好的生活下去?如果他想通了這一點,那麼洪水將不再令人畏懼,山川也形同滋養我們的母乳,無論天地怎麼改變,就像影片開頭裡引用鄒族神話一樣:族人被突如其來的大水逼上玉山山頂,和蟲魚鳥獸同住,終於等到一隻螃蟹,牠運用智慧驅離了那條掀起洪患的鰻魚,解救被困的生靈。

現今的文明社會,是否正像那條越來越長、越來越不受控制的鰻魚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