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16, 2013

兩代丟丟銅仔


玩「丟銅錢仔」時,通常先找來較平整的磚頭或石塊置於地上。參與遊戲者,各出銅板一、二枚或數枚不等。經猜拳論先後,依序輪流「抽丟」銅錢。因之,又有人寫成「抽抽銅仔」。「抽丟」時,將銅錢翻成相同一面,整齊地平放在手掌中,微離磚石。自己在心裡暗數著:一、二、三,迅速把手抽陡開來,讓銅板鏗鏘落於磚石上,然後看翻了幾個銅板,翻了幾個,就「吃」幾個。

--〈「丟丟銅仔」的故事〉,簡上仁

我國中玩的是,兩人輪流對局。先手的人,掌心握住五枚一元硬幣,擲向桌面或地面,看硬幣翻轉情況,玩家任意揀起一枚,對手則指定留在場面的其中兩枚作為「母與子」,要求擲幣的玩家必須以手中的錢幣當工具,仿撞球方式,讓二子互相碰撞(允許以手掌作球台邊緣打「顆星」)。

若無法如願碰撞(落空或誤擊他子),則交換擲幣權。若順利達成,則擲幣玩家把五枚錢幣都揀起,疊成一堆,平放在掌背,向上拋起,同時迅速拍手,並在硬幣落地前抓回。最後計算拍手的次數,以及抓回硬幣的數量,兩者相乘則為分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