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15, 2013

【國語日報】時事新聞變教材,教室像個小社會

時事新聞變教材,教室像個小社會
文.圖片提供/莊舒仲



「打開電視就能看到喜歡的卡通節目,但電視需要電力啟動,你知道現在臺灣有哪幾種發電方法嗎?」喜歡帶領學生參與公共事務,培養學生公民素養的高雄市楠梓國小五年級教師黃武就,趁著反核大遊行前夕,向小朋友介紹一次與二次能源間的優劣差異。風力、水力、火力,還有爭議不斷的核能發電,一下子全在學生的腦子裡打轉。

【公民教育 從小紮根】
黃武就表示,公民素養的課程應該從小紮根,若等到大學才接觸社會議題已經太遲。他在徵得家長同意後,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以實際行動參與慈善遊行,也利用媒體上的重大新聞,透過引導和分析,培養學童面對公眾議題的解決能力。剛開始,他也懷疑小朋友是否能理解議題;但後來發現,一旦釐清基本道理,學生很容易看出問題癥結所在。

緯睿說:「大家利用午餐時間看新聞,談到核四相關問題,總是吵來吵去的畫面,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要反對蓋核電廠?後來老師把世界各國支持與反對核能發電的論述,在上課時分析給大家聽。我們明白了正反兩方的論點,也知道萬一核電廠蓋不好,出了問題,產生的輻射會嚴重影響人民健康。」

【模擬公投 親身體驗】
討論核四存廢的過程,還談到公投制度。這是小朋友原本陌生的名詞,教師利用圖片、簡報,並以明信片當選票,讓學生模擬公投情境,感受自己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柏鈞表示,他上網找了核四相關資料,明白核電的好處與壞處,在臺電公司成本便宜的表象下,其實並未計算後續維護和人民的健康成本,潛藏龐大風險。他因此明白,唯有主動關心社會議題,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也更清楚很多人上街遊行的原因。

「看到學生意願統計結果,我真的嚇了一跳!」指著投影布幕上的投票意向圓餅圖,黃武就坦言,班上二十八名學生中,竟然有一半選擇沉默,不願投票表達意見;但也有四成三的學生願意採取行動支持停建核四,這點與民間氛圍十分接近。至於僅佔百分之七的兩名學生承儒和育申則說:「怕電價調漲讓父母傷荷包,並擔心無電可用的困擾。」

【關心社會 跨越藩籬】
透過圓餅圖的比較,孩子也一眼看出,「沉默」可能導致公投結果與實際心聲不同,未必能代表真實的民意。柏盛說:「不光老師嚇一跳,我也覺得不可思議,竟然有將近半數的同學選擇沉默。」他表示,自己在課堂上雖然對議題感興趣,但覺得假日活動多,沒時間投票,就選擇不投;原以為不差自己一張票,還是會有很多同學站出來表達意見,沒想到很多人的心態竟然跟他一樣。

廷恩悲觀的說:「雖然上了課,對議題也很有感觸;但從新聞報導中卻感受到即使大家努力參與投票,政府還是會想辦法把核電廠蓋出來,索性就不投了,不想浪費時間。」
辰宇則抱持積極心態,上完課後帶父親加入遊行,他說:「走路雖累,但如果大家都不表達意見,官員不會聽見人民的聲音。」同樣跟爸爸一起遊行的柏昇也表示,他比較關心核廢料如何處置,這是現今科技仍無法解決的萬年汙染。

教師同時發現,課程融入公民議題後,學生對社會現象變得更敏銳。以之前放假所出的作文題目〈我有話要說〉為例,孩子選擇的主題包括:油電雙漲、林書豪旋風、塑化劑、林益世官司、美麗灣飯店違法環評,以及關廠工人臥軌事件。他們注意的事件,已經超越校園的地域限制,對這座島嶼上的其他人民付出更多關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