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大樹、河流與空氣說話──李銘盛
文.圖片提供/邱子容
藝術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只要能呈現出藝術家想傳達的訊息,不止是繪畫用具,任何素材都可以是藝術家揮灑的語言和媒介。
今天要介紹的藝術家李銘盛,二十年前就已透過敏銳的觀察力,嗅到了環境汙染的嚴重性;當時以環境議題當創作內容的藝術家很少,他可說是一位勇敢的先驅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在二十年前,開始嘗試替生態發聲的作品。
【替大樹說話】
李銘盛曾經在電信局工作,看見電信局浪費電腦紙的情形,令他十分痛心;因為一捲捲的紙,在他眼中就猶如一棵棵被砍的樹。因此他將這些用過的紙捲收集起來,在上面淋上紅色的油漆,象徵樹幹被砍後流出的血液,並且把這些紙捲,和真正被砍的樹放在一起。他感嘆很多人認為用紙製品很環保,但不要忘記那些紙也是砍樹換來的。
【替河流說話】
〈愛河.內心之河.淡水河〉是為河流發聲的作品。愛河、淡水河分別為臺灣南北兩大都會中最重要的河流,河流造就了城市的繁榮,卻也承受嚴重的汙染。李銘盛前往愛河和淡水河取水,並到捐血中心抽血,把三種液體裝入點滴瓶裡,在展覽場上,將混合後的液體滴進三疊畫布中,再在每一組畫布和點滴背後貼上他取水的照片。他藉此表達:河流之於大地,就像血管之於身體,是為大地輸送養分,滋潤土地,我們卻如此粗暴的對待她,希望更多人關注水汙染的問題。
【替空氣說話】
因為覺得臺北的空氣汙染實在太嚴重,李銘盛決定將一塊白布掛在兩棟高樓大廈的中間,讓都市中被汙染的空氣、水氣,自由的沈澱、結合在白布上。一個月過後,這塊白布變成了灰黑布,而〈臺北的天空自己畫畫〉這件作品也完成了。
【沉默的環境問題】
在眾多創作工具裡,最有特色的莫過於李銘盛「自己的身體」。這種藝術依創作方式有時稱為「身體藝術」或「行動藝術」,當時在臺灣是很前衛大膽的嘗試。一九八四年,他背了一個三公斤的包袱(象徵臺灣的環境問題),用繩索和鐵絲纏在身上後上鎖。在公開的開幕儀式後,開始長達一百一十九天,每天二十四小時和包袱「黏」一起的生活。
最初因為只有三公斤,他常忘記包袱的存在而碰撞到東西,但並不覺得重。兩週過後,兩腿關節和膝蓋、脊椎漸漸痠痛,到了第三週,開始咳嗽、呼吸困難,一整天被疲憊環繞,到了後期,每過一秒鐘都是煎熬。這件作品的名稱就叫〈包袱一一九〉,想傳達的意義是:環境的問題一開始可能不容易被發現,可是最後卻是二十四小時的影響生活品質、健康,並且威脅到我們的生存。李銘盛用藝術語言,傳遞出對社會的關懷和土地的熱情。直到現在,他仍然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並且用一顆赤子之心,為改善環境而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