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09, 2009

歷史上的如果

前幾天在新聞上赫然聽見有政治人物引用了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的詩句: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一作:王莽謙恭下士時)
向使當時便身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起因自陳前總統以篡奪西漢自立新朝的野心家王莽自比,一時之間無事可作的平面電子媒體爭相走告。也不知道哪家電視台的主播,大喇喇的在播報時說出:「陳前總統以漢朝皇帝王莽自比究竟恰不恰當?」這樣的台詞;稍微勤快點的政治線記者則會訪問幾位教授,協助觀眾瞭解王莽是怎樣的一號人物。
白居易當初作「放言」五首律詩,是因好友元稹得罪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眼見國事動盪、賢才不遇有感而發所寫,但他也自身難保,五年之後降為江州司馬,並於任上寫就讓多少台灣學子頭疼萬分的「琵琶行」(當中名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而最有名的放言三首後四句隨著輾轉引用,文字幾經開闔,也和原意稍微有所出入了。

由來闡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此聯的文人眾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有近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小說倚天屠龍記當中,女主角趙敏就曾透過戲子之口唱出這四句,希望解開張無忌誤會自己擄走謝遜的心結。字面上不難發現,對仗工整的頸聯以周公與王莽形成強烈對比,前者在位時一度有謀反自立為王的輿論壓力;後者則恰好相反,王莽在強迫西漢孺子嬰禪讓前,一度受到世人相當高的評價(以現代觀點來看約莫是民調破七成支持率吧)。然而事情演變到後來,就像推理片一樣懸疑,讀者本以為嫌疑重大的人反而清白無辜,而那看似全力協助警方破案的證人才是真正的兇手。

這段歷史小說最後畢竟是沒有寫完,因為無人知曉周公當日是否真有篡位謀反之心,我們只能看到最後他並為如輿論所「期待」的劃地封侯,有點像刑事司法上常說的,我們能發現的僅僅是「法律真實」,而不是「事實真實」,一如在史書上讀到的永遠是經過篩選後政治正確的紀錄。

另外有名的一首「IF詩(替歷史下假設)」是我素喜的詩人杜牧所作: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寫的是赤壁之戰倘若孫劉兩家聯軍兵敗曹營之後的空想故事,後人小說家、漫畫家也多有引用,表過就算。



歷史人物的功過難有公斷,即使用洋洋上萬字的論文講述某位政治家,往往仍不足準確描述其作為,這也是為何司馬遷在史記裡一字寓褒貶的本事讓諸多後世學者讚嘆再三的原因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一個遊戲: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你的家人、好朋友、或者情人,你會怎麼選字呢?

要合理的評價他人很難,要替自己「標記」更是難上加難了。

沒有留言: